<strike id="8k2sw"></strike>
    <tfoot id="8k2sw"></tfoot>
    
    
    <strike id="8k2sw"></strike>
    <ul id="8k2sw"></ul>

    《四川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提請審議

    欄目:工作動態 發布時間:2019-07-29
    分享到:

      7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決定,首次提請審議的《四川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將列入以后的省人大常委會會議繼續審議。

      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是我省今年的重大立法事項。作為一部綜合性、全覆蓋的條例,在全省涉農法規中具有支柱性、基礎性地位,更是我省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地方立法實踐。“當前,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十分明顯,最突出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鄧良基在對草案作說明時表示,制定條例,用法規形式將促進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方針、原則、內容、工作機制、職責分工等固定下來,有利于凝聚全社會共識,動員全社會力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科學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潛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

      聚焦“五大振興”

      《條例(草案)》結合四川實際,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聚焦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進行制度設計,針對鄉村規劃不合理、發展定位不精準、資源配置不協調、人居環境不美觀等問題作出規定。

      產業振興是《條例(草案)》一大著力重點。草案提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建立農資和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系統,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川字號”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服務)品牌培育,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全省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支持糧食生產重點縣發展糧食產業,確保糧食基本供給和口糧絕對安全。

      《條例(草案)》還提出,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古鎮、古村落、古建筑、古樹名木、民族村寨等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文化遺產;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廁所改造,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引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人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從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覆蓋、強化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供制度性供給;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完善政府投資機制,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資金或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鄉村。

      增加剛性規定

      多說“四川話”

      一年前提的議案,已順利進入一審,省人大代表呂火明表示“很開心”。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呂火明等14名省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制定四川省鄉村振興條例的議案,被省人大常委會列為2018年1號議案。“希望通過建立健全我省農業農村調控、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法律法規,實現我省農業農村發展依法治農、依法建農、依法促農、依法興農。”呂火明說。

      省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中,《條例(草案)》受到廣泛關注。不少委員認為,保障措施方面亮點突出,比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將農業農村作為優先服務領域,開發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將縣域新增貸款投向鄉村振興。鼓勵證券、保險、擔保、基金、期貨、租賃、信托等金融資源服務鄉村振興,“這樣的規定很有必要。”委員們建議,條例增加一些剛性的規定,多說“四川話”。

      《條例(草案)》提出,要科學編制鄉村振興規劃,促進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統籌銜接、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得到委員們的肯定。委員們同時指出,應對規劃的落實程序進行規范,特別是綜合性的鄉村振興規劃,應明確規劃的程序、實施、監督等內容。還有委員提出,我省回引在外的優秀農民工等做法很有特色,建議條例把一些創新的內容融入其中,讓條例更具四川特色。同時,在保障措施、特色農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等內容還需進一步細化。(侯姝宇?記者?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