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乳肉兼用型新品種 “蜀宣花牛”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的第9個年頭,目前總群體9萬余頭,育種地宣漢縣現存欄核心群母牛4000余頭。2020年11月9~14日,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聯合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在達州市宣漢縣開展了 “蜀宣花牛”體型線性評定標準化的生產性能測定工作。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草食家畜研究所副所長王巍副研究員、甘佳副研究員、方東輝助理研究員、賀芳助理研究員、石溢助理研究員、鄧小東副研究員以及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鄧繼輝教授、劉昌林講師等20余人參與測定工作。
團隊先后深入宣漢縣大成鎮、塔河鎮、明月鄉、清溪鎮、黃石鄉、豐城鎮、五寶鎮等蜀宣花牛養殖場,完成了500頭蜀宣花牛泌乳母牛的生長性能數據測定工作,包括十字部高、胸圍、體斜長等19個實測性狀;背線、中部肋骨、尾根凹陷程度等13個評分性狀。
市場需求和養殖場效益表明,乳肉兼用牛在牛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乳肉兼用牛也越來越受養殖場的歡迎和國家的重視。宣漢縣依托“蜀宣花牛”這一品牌,已培育和扶持乳、肉制品加工企業9家,發展養牛專業合作社50余個,年出欄10頭以上適度規模戶近2000戶,形成了“種養結合的適度規模集中連片母牛養殖模式”,使宣漢縣發展成為四川農區第一養牛大縣。
因此,有必要提升乳肉兼用牛的生產性能,培育適合于不同生產條件的新品種。此次工作作為全國乳肉兼用牛培育自主創新聯盟乳肉兼用牛體型基礎數據收集工作的一項任務,有助于推動聯盟建立統一的乳肉兼用牛體型線性鑒定技術規范,為各兼用牛品種的選育提高提供標準化育種技術,推動蜀宣花牛新品種的選育提高,對促進秦巴山區、革命老區的牛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