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在日前舉行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透露,從養殖收益看,2023年全年生豬養殖頭均虧損76元,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首個算總賬全年虧損的年份。截至3月12日,已經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的20多家涉及生豬養殖業務的國內上市企業,在養殖端呈整體虧損狀態。
四川是全國第一養豬大省,記者在多方走訪調研中了解到,在行業持續低迷之下,川內仍有不少行業巨頭在逆勢擴張。那么,它們擴張的動作有哪些?原因又是什么?
看動作
直面長期虧損壓力,有川豬養殖龍頭企業逆勢擴產
2016年以來,川豬養殖端最大的變化就是加快了規模化進程。目前,川豬六成以上出欄量來自規模化養殖場。而養豬,又是四川上市農企扎堆的板塊。無論是赴港上市的四川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還是在A股上市的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樂山巨星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是尚未上市的鐵騎力士集團,主營板塊中均有生豬養殖的影子。
3月5日至11日,記者走訪得知,面對持續的虧損壓力,今年以來,德康農牧、巨星農牧和鐵騎力士反而在生豬養殖端選擇了不同的擴產方式。
去年整整一年,鐵騎力士并未向外界銷售種豬和能繁母豬,而是全部用于內部使用。目前,鐵騎力士的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突破9萬頭大關,處于歷史新高。能繁母豬的增加,也為鐵騎力士隨時補欄提供了可能。此外,去年鐵騎力士實現生豬出欄158.28萬頭,較2022年增加45萬頭左右。
巨星農牧是川內三大生豬養殖上市企業之一。今年1月底,巨星農牧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全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企業凈利潤虧損4.98億元至6.38億元。面對整體的行業不景氣,巨星農牧仍然保持了生豬出欄量和存欄量雙增的態勢。2022年巨星農牧生豬出欄量為153萬頭,2023年增幅達75%左右。預計今年,巨星農牧還將繼續保持養殖場、種豬場等關聯設施租用及收購的增長趨勢,以備擴產之用。
同為上市企業,德康農牧今年2月正式攜手宜賓市平臺企業,年內將斥資1.2億元,聯手宜賓當地養殖戶共同打造400個“2號家庭農場”養殖單元。按照規劃,每個單元將具備能繁母豬100頭、年出欄育肥豬2500頭產能,預計每年出欄可達100萬頭。
看邏輯
延長產業鏈、創新模式、降低成本,都能為逆勢操作提供支撐
除了鞏固產能以靜待市場春暖花開的逆周期操作邏輯,不少川企選擇在長期虧損下擴張產業版圖,也與各自的“絕技”有關。
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些“絕技”包括延長產業鏈、創新模式、降低成本和充足的現金流等。
鐵騎力士的選擇是向下游延伸產業鏈。目前,鐵騎力士在綿陽、遂寧等地布局的生豬屠宰、豬肉深加工生產線已經大部分投產,初步實現了“賣肥豬”向“賣豬肉制品”的轉變。鐵騎力士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產業鏈延長,養殖端的虧損正逐步被分攤、壓減。
在鐵騎力士,一頭育肥豬出欄價只有1800元左右,而經過精深加工后價值可達3000元。此外,去年鐵騎力士旗下的禽蛋板塊表現穩定,也為企業逆周期操作提供了足夠的支撐。這些讓鐵騎力士有了逆勢操作的空間。
而德康農牧之所以選擇在宜賓擴充產能,是因為企業有著諸多考量,特別是宜賓當地有著相對便宜的電價。同時,德康農牧創造的“公司與政府平臺企業、養殖戶共同出資建設施+農戶自繁自養+企業回收”模式,有效分攤了投入成本和養殖風險。此外,德康農牧去年在宜賓建成投產的生豬屠宰項目年屠宰能力可達300萬頭,目前尚未滿產。換言之,德康農牧也具備生豬加工產業鏈,同樣擁有分攤、壓減虧損的空間。
巨星農牧則有著業內領先的成本優勢。公開資料顯示,巨星農牧在糧價相對較高的2022年二季度出欄肥豬的養殖完全成本約16元/公斤,去年下半年已下降至15元/公斤。綜合測算,巨星農牧生豬養殖板塊的料肉比下降至不足2.6∶1,成本控制位居行業第一方陣。此外,巨星農牧的資產負債率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且在股市整體表現較好,企業的現金流保持穩定。這些都為巨星農牧選擇逆勢擴張提供了底氣。
看未來
積極的變化正在出現,市場春暖花開還有待時日
逆勢操作的真正意圖,是等待豬市春暖花開。
本輪豬周期何時結束,自然成為各方討論的重點。今年以來,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不同場合提及當前的豬周期,是有史以來最長的“超長豬周期”。
參照以往經驗,2006年以來我國經歷過三個完整豬周期,每輪時間約為4年。決定豬周期時長的,是產能恢復的速度和生豬生長周期。現有的技術手段下,從能繁母豬到生豬出欄需要10個月左右時間,而從新生母豬到生豬出欄需要18個月左右的時間(母豬出生育肥4個月成后備+后備母豬育肥4個月成能繁配種+能繁母豬妊娠4個月+仔豬育肥6個月=18個月生豬出欄)。如此長的時間周期內,養殖端的應對之策及產生影響顯然要慢于市場變化。
一般而言,二至三輪生豬完整出欄周期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豬周期。因此,2018年6月啟動的第四輪豬周期理應在2022年六七月前結束。然而,直至目前,已持續了近6年的本輪豬周期仍未出現明顯拐點。
不過,積極的變化正在出現。首先,行業主管部門的動作透露出鮮明的產能調整信號。能繁母豬控制生豬產能的“總開關”,也是觀察行業走勢的“風向標”。3月1日,農業農村部宣布將全國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標從4100萬頭調整為3900萬頭,從而增強了市場對豬周期反轉的預期。
其次,養殖端正在發出本輪豬周期的“拐點”信號。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降至4067萬頭,環比下降1.8%,降幅為過去幾年之最。同時,今年2月底,7公斤的仔豬出欄價已恢復至478元/頭,實現了仔豬生產端的扭虧為盈。業內人士分析,在各地把生豬作為重要農產品保供的重點之一加以推進的背景下,不少養殖戶和養殖企業面臨持續虧損的壓力后開始自我調整產能。
業內人士特別提醒,當前生豬行業并未真正的扭虧為盈,是否需要逆勢操作,還是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來具體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