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周金泉
4月4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暨2023年科技下鄉萬里行活動在成都啟動,今年的活動呈現精準匹配地方需求、按需優化團隊組建、不斷強化服務保障等三大特點。
去年3月以來,由省委組織部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等單位共同參與,將國家科技特派團與科技下鄉萬里行活動統籌實施、一體推進。一年來,各服務團累計培訓實用人才1.1萬余名;累計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1393項,指導建設科技示范基地550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今年,我省將對標落實全省“三農”工作重點任務,圍繞受援地實際需求,持續統籌推進國家科技特派團和科技下鄉萬里行活動。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精準匹配地方需求。按照“縣上申報需求、市州匯總把關、省上統籌調配、征求專家意見”的流程,經與受援地反復溝通對接,進一步聚焦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重點需求領域,統籌篩選出大豆、水稻、生豬、牧草等33個農林產業,以及住建、水利、環保、自然資源、文旅5個綜合領域,作為今年“組團式”幫扶的重點項目。
二是按需優化團隊組建。國家科技特派團方面,中組部、農業農村部等中央部委考慮到專家跨省幫扶戰線太長、難度較大等實際,將幫扶我省的省內、省外專家分別調減4人和28人,25 個國家團總人數從260人精簡為228人(省內142人、省外86人)。科技下鄉萬里行方面,在保持服務團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對因退休、崗位調動、健康狀況等無法繼續開展幫扶工作的專家,及時進行調配補充,精準遴選676名專家、優化組建 135 個服務團;同時,按需精簡服務團幫扶地點,確保幫扶更加聚焦聚力。
三是不斷強化服務保障。做好做細專家團隊的組織協調、日常聯絡、信息溝通、經費保障等工作,統籌現有專家智力服務基層行動計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等資源力量,集成支持科技人才“組團式”幫扶活動。
同步播報
第21團水稻專家奔赴富順“望聞問切”授農技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周金泉
4月4日,四川2023年科技下鄉萬里行活動啟動后,第21團的水稻專家們隨即奔赴富順縣古佛鎮,調查了解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情況,并通過培訓引導當地種植戶從事現代化農業生產,把水稻種出好效益。
當天下午,艷陽高照,專家們一路風塵來到富順縣古佛鎮鳳儀村的“中稻+再生稻核心示范片”,查看秧苗長勢。水稻專家們在團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的帶領下,已連續3年來到古佛鎮指導水稻的育秧、高產、全程機械化、節水節肥等生產技術。四川農業大學水稻所教授孫永健介紹說,今年專家們已到田間指導3次缽苗機插的示范,目前秧苗長勢喜人,這種技術可使水稻增產10%左右。
隨后,專家們走進古佛鎮政府的會議室,圍繞“水稻精準稀播育插秧技術”等對幾十戶缽苗機插的示范戶進行了培訓。同時,種植戶還與專家展開了互動。富順縣攜手天下種植家庭農場張家建問道:“怎么解決再生稻的機收問題?”對此,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李旭毅提出解決路徑:一是選擇再生能力強的品種;二是采用輕型收割機械以減少對稻樁的碾壓;三是稻田要能排能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