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大學副校長,一位是著名企業家。在全國兩會會場,他們同時關注著一件又苦又累的事,也是一件關系廣大農民生計的事——養豬。
“最近四川的生豬價格已跌破每斤5元了。”3月12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小組討論時,住川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吳德張口就把“豬”抬了出來,“價高傷民、價賤傷農,‘豬周期’這個價格變化怪圈給養豬業帶來巨大挑戰。”
界別不同,關注的焦點卻一樣。“過去幾年,豬肉價格一會兒高得離譜,百姓叫喚吃不起;一會兒下跌嚴重,農民虧得一塌糊涂。”同是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也表達了類似擔憂。
養豬業是中國農業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四川是生豬大省,如何走出“豬周期”怪圈?兩位住川全國政協委員給出了各自的建議。
“必須從生產模式上進行變革,減少小規模或是不具規模、不規范的養殖。”劉永好建議在適養區科學布局,鼓勵進行現代化、規模化的養殖,來抑制“豬周期”帶來的波動沖擊。吳德補充,規模化生產的同時,要鼓勵企業延長產業鏈,走“產、供、銷”一體化道路,構建生豬養殖產業鏈利益分配均衡機制。
此外,吳德還建議加快構建中國生豬期貨市場,由農業部每季度發布一份生豬行業報告,供期貨定價參考。同時成立農產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每周對各品種期貨持倉情況予以報告,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農業風險防范條例》,由保險公司實行生豬價格保險和收益保險,“前者直接保障價格,后者保障養殖利潤,讓生豬期貨和生豬保險共同防范‘豬周期’發生。” (記者 袁婧 鐘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