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k2sw"></strike>
    <tfoot id="8k2sw"></tfoot>
    
    
    <strike id="8k2sw"></strike>
    <ul id="8k2sw"></ul>

    第三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在成都召開 探索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如何雙輪驅動

    欄目:行業新聞 發布時間:2023-11-01
    分享到: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徐燦紅

    10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在成都開幕。大會以“農業強國 科技驅動”為主題,聚焦糧食安全與農機裝備、鄉村振興與農業產業、綠色農業與食品產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等領域,圍繞科技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先進經驗與模式等研討交流、分享經驗、共謀思路。

    成 效

    100項重大科技成果發布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指出,近年來,國家在放權賦權、收益分配、人員兼職、稅收優惠等方面持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促進成果轉化的政策,各級農業部門和科教機構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從公益性和市場化兩個方面,建機制、拓渠道,多途徑加強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大會發布了1000項優秀科技成果,以及在此基礎上評選出的100項前沿性、標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現場,超過24個重大項目進行成果轉化和戰略合作簽約,累計簽約金額超20億元。

    其中超強筋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44”,2022年實打畝產達808.6公斤,再次刷新我國超強筋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綠色高產優質新品種大豆“中玉303”參加國家黃淮海夏玉米高密組統一區域試驗(5000株/畝),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4%;“中畜長白半番鴨”新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年出欄量超過2000萬只,在國內肥肝市場的占比迅速提高到40%左右,打破了半番鴨品種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系列利好政策加持下,我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破 局

    市場化、公益化同時發力

    “現在的科技創新多數是模仿跟蹤,而不是真正有創新的東西,很難進行成果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說,要鼓勵一些異想天開式的創新,為成果轉化奠定扎實基礎。

    吳孔明提出,只有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發現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凝練出接地氣的科研問題。只有傾聽農民的訴求,總結他們的實踐經驗,才會產出一批有針對性、廣適性的農業科技成果。

    公益性和市場化是農業科技創新中需要兼顧的兩面。公益化目前仍是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浙江省農科院工作人員林睿涓介紹:“我們每年以技術服務等項目形式輸出農業科技2000多項,占比96%,而成果轉化項目僅占比4%。”她認為,公益化難點在于農業主體比較散小老齡化,接受新知識能力有限,市場化難點在于有時技術迭代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或是經企業轉化落地后效果不理想。

    據悉,為解決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提供科技支撐,中國農科院聯合全國農業科教系統相關單位,共同謀劃組建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生豬、肉牛、茶葉等15個產業專家團,實現糧棉油、肉蛋奶、果菜茶全覆蓋,常態化、成建制、全天候服務穩產保供。

    落 地

    緊跟市場,堅持應用導向

    大會還設置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館,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及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的一批具有前沿性、標志性的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記者走進展館發現,作物品種、肥料、農藥、農機、農業技術等成果轉化較多。與此同時,科研機構和企業普遍反映,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脫鉤的問題較為突出。

    “科研院所主要解決技術問題,但企業考慮更多的是經濟賬,要追求性價比。”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成果轉化專員謝楠說。

    在產研聯系日益緊密的當下,科研機構與企業各自為戰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如何打破兩者之間的信息壁壘,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黑龍江大北農投資集團總裁助理徐萬濤為“世界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進行推介,據悉,該中心于今年9月成立,是全國第一個以市場化機制推動成果轉化的平臺,“起到為科研院所和企業牽線搭橋的作用。”

    “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要有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胡培松說。